少妇私密推油呻吟在线播放_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专区_国产精品系列无码_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4

惠州“大宅門”!何氏家族百年滄桑!

  【編者按】

  博羅韓氏崇儒尚禮,忠貞競爽;惠陽葉氏耕讀傳家遠,滿門忠烈多;北門直街苗家是教育世家,英才輩出……地處粵東海隅的惠州,是許多家族南遷的大陸終點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此繁衍生息、艱辛創(chuàng)業(yè),為惠州發(fā)展作出重要貢獻。

  從本期起,將推出“風云家史”,聚焦惠州傳承百年的優(yōu)秀家族,展示其奮斗歷史與深厚文化。這些家族的發(fā)展史是惠州歷史發(fā)展變化的一個縮影,也展示出惠州開放包容、博大精深、個性獨特的地域文化。

  首期關(guān)注惠州近代的何氏家族,其在鼎盛時期控制著惠州的水運市場,富甲一方,不僅壯大家族,更是帶動了一方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。


上塘街41號現(xiàn)已面目全非 周婷婷 攝

  清末民初,惠州上、下塘街有四座何屋,各家大門都貼上“廬江世澤,水部家聲”楹聯(lián),上聯(lián)寓意本族郡望是安徽廬江,下聯(lián)指本族名望最高的何遜,其在南北朝時官至水部侍郎。每到春節(jié),這四座何屋放的鞭炮響徹上、下塘街,此起彼落;門前厚厚的一層鞭炮紙,顯示出這個家族的富有和繁榮。

  我祖父當時就是何氏家族的一員。從我高祖一夜之間暴富,到我祖父又徹底敗落,富不過三代,從榮到枯,八十年間走完了一個輪回。


上塘街63號何宅還保留著精美的木雕 林志華 攝

  誤打誤撞 一夜暴富

  我先祖于清代康乾年間從興寧石馬河羅裙布地遷來惠州,在城東南二十里下淮都沙坳村落籍。他們?nèi)粘龆,日入而息,鑿井而飲,耕田而食地生活了一百多年,但依然食不果腹,衣不蔽體,債務(wù)叢集,如牛負重。至道光晚期,我高祖父兄弟三人已是落籍沙坳村的第七代了,以撐船為業(yè),家境依然貧困。

  有一天,高祖父兄弟三人撐了一船木柴從沙坳沿西支江順流而下,計劃到惠州城把木柴賣掉后,再買回一船屎灰撐回家做肥料。當船行至文頭嶺江面轉(zhuǎn)彎處,迎面遇到了一艘被巡邏清兵追捕的木船。當兩船靠近時,對方船上人員把三兄弟的船鉤住,并強行要換船。

  三兄弟見對方人多,且來勢洶洶,無奈之下只好與對方調(diào)換。三人返回沙坳時已近黃昏,坐在岸上一起唉聲嘆氣。因為無端沒了一船木柴,對這三位窮兄弟來說也是不小的損失。后來兄弟三人返回船上,重新審視這艘換來的木船是否合算。他們在船上左敲敲,右看看,突然間發(fā)現(xiàn)船上有一暗倉。兄弟合力將暗倉打開,只見暗倉填滿了金銀珠寶,兄弟三人又驚喜又害怕。

  待他們鎮(zhèn)定下來后,大哥提議將這批金銀珠寶平均分為三份,兄弟各得一份,趁著黑夜各自收藏好,待風聲過后才拿出來使用。


從精美的古宅裝飾可一窺昔日何家的繁華 林志華 攝

  洗腳上田 赴港經(jīng)商

  沒過多久,三兄弟將埋藏起來的財物拿出使用。大哥先洗腳上田,來到水東街,購置了兩間店鋪,開始經(jīng)商創(chuàng)業(yè)。在高祖兄弟三人中,我高祖父排行最小,跟隨著大哥在水東街購置店鋪。大哥在上塘街馬屋巷口西側(cè)置宅定居,我高祖父則在不遠的蘇屋巷口置宅定居,遂成為惠州上塘街何氏始祖。在水東街經(jīng)商,憑著豐富的資本和工人的合力,何家很快成為水東街頗有名氣的商人。高祖二哥卻依戀鄉(xiāng)村,不愿洗腳上田,遂在沙坳村西北面購置了一大片水田出租。該片水田雖然地勢較低,常遭澇災,但土質(zhì)肥沃,種出的稻谷顆粒特別大,俗稱“大粒田”。如果“大粒田”在三年中有一年收成,已著實不簡單。

  清同治年間,我高祖父病逝了,遺下三個兒子:長子瑞伍,次子程九,三子三元。其中曾祖父何瑞伍在上塘街伯公巷口建大屋一座,面積近千平方米,花白銀約3萬兩,即今上塘街41號老屋;曾祖父的二弟何程九在下塘街建大屋一座,面積約600平方米,花白銀約2萬兩,即今下塘街41號老屋。三弟何三元因當時無錢建新屋,仍住在上塘街蘇屋巷口老祖屋。后來蘇屋巷口老祖屋賣掉后,老三才在蘇屋巷內(nèi)擇地再建一座新屋,面積比兩個哥哥小得多,約300平方米,費銀不詳。


下塘街何氏大屋基本保留著原來的格局,可惜已被拆掉林志華 攝

  光緒初年,何瑞伍帶著榕史、枳臣兩個兒子往香港經(jīng)商,在九龍開設(shè)一間經(jīng)營東江土特產(chǎn)的商號“天元商行”。不久曾祖父何瑞伍在香港病逝,天元商行生意遂由榕史、枳臣兩兄弟接管。何榕史是一位出色商人,加上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《中英續(xù)議通商行船條約》,規(guī)定惠州為通商口岸,進一步促進了香港和惠州兩地貿(mào)易來往,在何榕史主理下的香港天元商行生意如日中天。

  何榕史主理天元商行約10年,資產(chǎn)最高時達140萬兩白銀。其時,香港首富何東的資產(chǎn)為200萬兩白銀,以此推論,何氏家族進入香港富豪榜前十名應(yīng)不成問題,在惠州自然富甲一方。

  在香港天元商行風生水起的同時,曾祖父的二弟何程九獨立經(jīng)營水東街惠州天元商行,何程九也是一位頗有頭腦的生意人,他看準了東江這條黃金水道,在做好天元商行土特產(chǎn)生意的同時,向東江航運業(yè)進軍。

  何程九利用本房的財力,打造了二十多艘大木船,每船載重量10-15噸,自用之余,幾乎包攬了東江惠州段的航運生意,成為東江航運業(yè)巨頭。同時他還利用優(yōu)越的運輸條件,將東江土特產(chǎn)收購起來,再運往香港他胞兄何瑞伍開設(shè)的天元商行銷售,所得銷售貨款后又在香港購進火水、火柴、洋布、西藥、食品等運進惠州,銷往東江各地。這樣一個來回,獲利甚豐,財富最高時值白銀50萬兩,從而成為惠州大富商之一,“天元商行”這一字號響徹東江兩岸。

  民國三年冬,橫瀝、梁化一帶梅菜大豐收,但菜賤傷農(nóng),增產(chǎn)不增收?吹竭@一現(xiàn)象,程九安排買手到橫瀝、梁化一帶將梅菜全部收購起來,整整裝滿了三艘大木船,運回商行,計有近千擔。


下塘街何氏大屋庭院幽靜,具有歷史韻味,可惜現(xiàn)已拆掉 林志華 攝

  子孫揮霍 家族衰敗

  光緒晚期,何榕史逝世,遺下三個兒子,天元商行遂由其長子伯佑繼承。隨后環(huán)境不利于粵港兩地營商,枳臣與伯佑兩人又不善經(jīng)營,好吃懶做。在其主理下,天元商行的生意如江河日下,財產(chǎn)不斷縮水,至1912年商行資產(chǎn)僅剩下約70萬兩白銀。

  香港天元商行的沒落,也極大影響何程九的生意。加之惠州水上運輸業(yè)有了新的發(fā)展,手工操作的木船難以與機船競爭,從此何程九的“航運王國”開始走下坡路,沒幾年就倒閉了。

  隨著天元商行的沒落,在掌柜的主持下,枳臣與伯佑叔侄兩人最終分了家,各人分得白銀35萬兩。分家后枳臣將分得資產(chǎn)全部折成銀票,帶著返回惠州。他的侄子伯佑繼續(xù)留在香港發(fā)展,但不盡如人意。據(jù)說,日軍入侵香港時,伯佑曾帶著家人返回沙坳避難,但避難之時還放不下紈绔子弟的架子。吃白粥加咸菜時,伯佑還要獨自一人正規(guī)掛上餐巾,然后用右手非常小心地夾了幾粒咸菜,慎之又慎地放在左手的湯匙上,再慢慢往嘴里送。


上塘街63號是何宅最老的一座大宅,距今百余年,是惠州市歷史建筑 周婷婷 攝

  祖父枳臣返回惠州后,手上幾十萬兩銀票無處可花,單調(diào)的生活使他感到極不習慣。不到半年,他挾著銀票又跑到廣州。到廣州后,天天泡在長堤路的秦樓酒館,做出許多荒唐的事情,成為一個頗有名氣的“二世祖”。當時在廣州長堤路,一提起惠州何枳臣,很多人都知道?箲(zhàn)勝利后,廣州曾經(jīng)上演了一幕很有名的粵劇——《兩個煙精掃長堤》,劇中很多內(nèi)容就是來自祖父和其侄子先后在廣州和香港生活的實際情況。

  1917年夏天,社會動蕩,祖父當即收拾行李,帶著兩位在廣州娶的夫人和我那出生不久的父親,匆匆忙忙逃回惠州,結(jié)束了他在廣州的生活。


上塘街63號何宅屏門緊閉,僅在貴客來時才打開 林志華 攝

  沒幾年,這個家庭逐步出現(xiàn)經(jīng)濟困難,開始賣沙坳田產(chǎn)維持生活,家族的厄運也接踵而來。首先是祖父的原配夫人病逝,不久在廣州娶回的兩個夫人亦離家出走。1924年5月下旬,惠州連降大雨,河流泛濫,隨后,我父親的5個親兄和3個堂兄染上鼠疫相繼死去,9個兄弟僅剩下我父親一人。為了避免香火斷絕,祖父把我那當時年僅七歲的父親過契給東門街一戶人家。

  祖父和諸伯父相繼辭世后,往日鐘鳴鼎食的家族僅剩下6人。其時沙坳田產(chǎn)已賣光了,生活經(jīng)濟來源主要靠水東街兩間商鋪的部分租金和幾個寡婦的私己錢。過了幾年,唯一的出路就是以8000銀元賤賣大屋。

  經(jīng)歷過近一個世紀的風雨,何氏家族就此沉寂……


水東街沿東江一帶的后街景象,眾多船只停靠江岸碼頭,翻拍自《惠州近代歷史圖錄》 李海嬋 攝

  橋東古宅記錄何家歷史

  何氏家族歷經(jīng)百年滄桑,早已敗落,僅有橋東三座大宅仍記錄著歷史。從外觀看去,何氏房屋都較氣派,但隨著時間流逝,宅院基本面目全非,對于這段歷史也極少人知曉,現(xiàn)只能從大宅內(nèi)部精美木窗花等細節(jié),一窺這個家族往昔的富有和繁榮。

  上塘街63號是何宅最老的一座大宅,這是當年獲得財物的三兄弟中的大哥在清咸豐年間所修建的。房屋大門很氣派,門口掛著“惠州市歷史建筑”的牌子。這是一座三進的房子,墻基是夯土墻的墻基,青磚到頂。正對大門有個屏門,平時屏門都緊閉,只有貴客來才打開。門框是花崗巖石條構(gòu)件,門前有臺階,屋檐下還有精美的木雕。房屋的地面鋪設(shè)的是青磚,很多地方都已被踩踏得凹進去,也證明了當年何家的人聲鼎沸。


清末水東街周邊店鋪鱗次櫛比,船只往來云集,這里是重要商品集散地,翻拍自《惠州近代歷史圖錄》 李海嬋 攝

  除了祖屋外,上塘街41號老屋也是清代所修建的。這是曾祖父何瑞伍花白銀約3萬兩,昔日面積近千平方米。在這座青磚大宅院,屋內(nèi)隨處可見花崗巖石條建筑構(gòu)件,從整面青磚墻和后院兩層高的青磚樓房,可見當年這座大宅的恢宏。后來,家道中落賣給姓駱的人家,曾被日軍燒毀,現(xiàn)已經(jīng)改造了很多地方。

  上塘街79號,也曾經(jīng)是何宅家族的老宅之一,屬于小兒子何三元。這是一座兩橫三進的青磚大宅,后因經(jīng)濟困難而被賣掉,現(xiàn)在是曹宅,已被列為“惠州市歷史建筑”。在這座青磚大宅的一進廳堂,還有精美的木窗花,屋內(nèi)也有不少木雕裝飾。

  此外,曾祖父的二弟何程九在下塘街建大屋一座,面積約600平方米,花白銀約2萬兩,即今下塘街41號老屋。下塘街41號何屋始建于清咸豐年間,是一座兩橫三進的清代老宅。據(jù)后人回憶,這座何屋大門是昆甸木所制,堅硬非常。屋內(nèi)的各進廳堂、天井都保留原樣,還有不少歷史韻味的木雕。可惜的是,大屋早在2010年便已拆掉。


東江穿梭往來的各類船只,翻拍自《惠州近代歷史圖錄》 李海嬋 攝

  策劃/統(tǒng)籌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

  文/羊城晚報記者 何志成 李海嬋

編輯:海晏
上一篇: